虽然是叔父辈,但李忱与三个侄子皇帝的年龄相仿。三个侄子对这个同龄的皇叔态度都不好。
李怡为人持重少言,宫中都认为他“不慧(不聪明)”。他十多岁时身患重病,当时病势沉重,忽然有光辉照耀其身,李怡一跃而起,端正身体拱手作揖,像对待臣下一样。他的乳母认为这是心病。但穆宗看过后却抚摸着李怡的背说:“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,不是心病。”并赐给李怡玉如意、御马、金带等物,并安排母亲郭太后的堂弟担任他的师傅。李怡常常梦见乘龙上天,他将此事告诉母亲,母亲对他说:“这个梦不应该让旁人知道,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说。”
光王的出身不是很高,他的母亲原来姓尔朱,从这个姓氏看应该是胡族。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地位,后来与山东的士族郑氏联亲,才改姓郑。光王的母亲曾经是叛臣李琦的侍妾,李琦兵败被杀后被没入掖庭,成了郭太后的侍女。宪宗出入往来,见郑氏秀色可餐,便召入别室演了一出龙凤配,后来就生了光王李怡。
妇人家容易怀妒,况郑氏是个犯妇,郭太后便经常嘲笑她是个宫婢,称其为“洗脚婢”。
不受宠与庶出的现实使得光王殿下从小就懂得“扮猪吃老虎”,宫内的所有人都以为其“不慧”,是个痴呆。他的两个侄子文宗与武宗也公开拿他开玩笑。
因为郑太后是胡族出身,受其母影响,光王十分擅长弓箭、马球,并精通音乐。光王利用这些才艺来降低文宗、武宗对他的猜忌与怀疑,让他们认为他胸无大志,从而放松对他的警惕。
李怡隐晦不露,与众人在一起时也不多言。文宗、武宗常在宴饮时强逼他说话,以此为乐,称其为“光叔”。武宗对李忱尤其不尊重,继位后更是处处提防这个皇叔,欲置他于死地。
26逐粮天子
武宗密令人将李忱囚禁起来,并抛入粪池中。幸得宦官怜悯,用粪土车将他运出宫外保护起来。李忱死里逃生,于是出家为僧,云游到江南避祸。
会昌六年(846年)三月,唐武宗因为服食“仙丹”过多,进入弥留状态。
这时担任宰相的李德裕请求面见圣上,结果多次被拒。
武宗本有五子,不过年皆幼弱,未识大政,左军中尉马元贽等宦官认为子承父统不过寻常旧例,就是拥立起来也没有什么功绩,不若迎戴光王较为得计。于是擅传诏命,说是皇子年幼,令皇太叔处分国事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