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弘愿、李弘谏掌握实权,张承奉被架空,成为可有可无的傀儡。
公元893年,李氏兄弟大权在握,他们压抑不住自己的野心,直接派遣使节东去长安,向朝廷夸耀自己的功绩。同时,长史李弘愿直接请求朝廷授予他“归义军节度使”的头衔,并请求让他最小的弟弟沙州司马接任沙州刺史一职。
李弘愿赤裸裸的野心引起了朝廷的警惕。尽管皇帝不愿意看到张氏执政。但对于这样一个毫不掩饰自己野心的李氏家族,恐怕朝廷对他们的忌惮比对张家更多几分。
于是朝廷回给李氏的旨意之中,只承诺让李弘愿担任沙州刺史,归义军节度副使。尽管这也是一个看上去位置很高的职位,但是显而易见:将来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,显然会比这个节度副使更具有权威。
所以李弘愿虽然得到了“旌节”,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敷衍。从朝廷那里得到法理,直接替代张承奉的美梦就此落空。
随着张承奉的日渐成长,李氏兄弟越来越担忧自己的前程,因为他们这几年的所作所为都落在张承奉的眼里,虽然他没有表示任何不满,可是不代表他的内心对此毫无波动。
不过李氏兄弟保护张承奉免受索勋之害,又扶植他成为节度使,对张承奉是有恩的。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,张承奉不甘心权力落入两位表哥之手,他暗中联合敦煌的张氏家族,伺机夺回属于他的阿肯宝石。
张议潮家族自称南阳张氏,但敦煌还有一个规模更大、门第更高的清河张氏。张承奉在张文彻等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,张太夫人以及李弘愿、李弘谏、李弘益均被张承奉的部队控制。考虑到张太夫人【姑母】和李氏兄弟曾对自己有恩,张承奉没有杀死他们,而是让张太夫人出家为尼,将李弘愿贬为西州刺史、李弘谏贬为侍御史、李弘益贬为衙推,再勒令三兄弟自杀,以保全他们个人和家族的名声,免受牢狱之苦。
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题记中说:“弟子女太夫人张氏,谨为亡男使君、端公、衙推抄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一部。缮写完毕,愿三郎君神游碧落,连接天仙,直往净方闻经树下”。
张太夫人有四个儿子,这里只提到三个,还有一个儿子李弘定,时为瓜州刺史,因为没有直接参与李弘愿的揽权行为,所以张承奉没有让他自杀,可能是被迫出家,或者是囚禁于某地,因此张太夫人为死去的儿子们抄经祈福时,李弘定不在其中。
张承奉发动政变后,重用了大量出自清河张氏的人士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