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世民推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,致力于恢复隋末战乱后的经济,鼓励中外交流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唐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西域、中亚保持密切联系,而海上贸易则依托前朝开辟的航线,逐步拓展与东南亚、南亚乃至波斯、阿拉伯地区的往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唐初期的造船技术较前代有所进步,能建造载重量较大的“苍舶”,但远洋航行仍依赖季风和沿岸导航,尚未普及指南针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贞观时期的海上贸易以近洋短途为主,远洋贸易风险较高、规模有限。

        贸易主体,以朝贡为主,民间商业为辅。

        周边国家如林邑、婆利国等以“朝贡”名义向唐朝进献香料、珠宝、奇珍异兽,大唐则回赐丝绸、金银、瓷器等,这种“厚往薄来”的模式更多是政治象征,而非追求经济利润。

        少量民间海商经广州等地出海,贩运丝绸、茶叶、瓷器至东南亚,换取象牙、犀角、香料等奢侈品,但规模较小,且受官方严格管控。

        出口商品,以丝绸如“缭绫”“蜀锦”,瓷器则是越窑青瓷、邢窑白瓷、再是茶叶,主要满足海外贵族的需求。

        进口商品以香料,如乳香、没药、珠宝则是琥珀、玛瑙、药材是犀角、龙脑、稀有木材如沉香等为主,多为奢侈品,与民生关联不大,对国家财政直接贡献有限。

        海上贸易带来的财富集中于皇室和贵族阶层,如宫廷收藏的奇珍,尚未形成惠及民间或国家财政的巨大财富。

        经济重心仍在陆上丝绸之路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